北京某生物科技公司直播间内,“7天暴瘦10斤”“喝酒夜宵也能瘦”的弹幕高频刷屏。近日,执法部门揭开真相,这些“好评”实为雇佣“职业弹幕人”批量生产的虚假话术,公司被处以10万元罚款。这起全国首例对“职业弹幕人”虚假宣传的行政处罚案,如惊雷般炸响于直播电商领域,将一条庞大而隐秘的“流量造假”产业链推至公众视野。
“职业弹幕人”绝非小打小闹的“托儿”,其背后是高度组织化、技术化的黑灰产业链。安徽亳州警方曾捣毁一个非法经营犯罪团伙,现场查获600余部作案手机,3台作案电脑。该团伙披着商贸公司外衣,招募员工批量“养号”,一人操作30台手机,预制话术脚本,在直播中疯狂刷评,营造虚假繁荣。团伙中主要嫌疑人最终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这一判决在划清虚假流量法律边界的同时,为直播营销行业敲响了警钟。
此案首次将“直播刷评”行为纳入“编造用户评价”的执法框架,释放出“流量造假不是生意而是违法”的明确信号,为日后同类案件提供了法律适用范本。执法部门通过IP分析和用户行为建模等复合手段,穿透“职业弹幕人”账号虚拟化、交易隐蔽化的技术迷雾,为打击网络黑灰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链支撑。
“职业弹幕人”的寄生与蔓延,深刻暴露了直播业态中“流量造假产业化”的管理盲区与监管滞后。虚假弹幕编织的信息茧房,严重扭曲了消费者的决策依据,侵蚀着市场诚信的基石。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导发布的《直播电商消费洞察报告》,超八成消费者遇到过商品实物与直播介绍不符的情况,近六成消费者遇到过直播间夸大产品功效、虚假优惠等问题的虚假宣传。
此案如同一剂猛药,倒逼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升级实时反作弊系统,对异常高频、模板化弹幕进行智能识别与拦截。同时,监管层面亟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对批量养号、组织刷评的源头实施精准打击。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当算法推荐仍将流量数据作为核心权重,平台需要重构评价体系,让真实消费反馈穿透虚假数据的迷雾。
净化网络消费环境、维护新业态公平竞争秩序刻不容缓,唯有真实互动的“烟火气”,才能支撑直播经济行稳致远。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耿伟杰)
编辑:刘建
编辑 | 李岩“中央政法委长安剑”消息,近日, 南京秦淮警方成功捣毁一个以封建迷信为幌子、实则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的特大犯罪团伙,在全国多省市同步收网,抓获犯罪嫌疑人92名,其中88人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查明该团伙涉案资金达4600余万元,受害群众遍 布18个省份共1400余人。 精准投喂
娄底新闻网讯(通讯员 彭平)为切实打击不法商户缺斤短两行为,守护消费者“菜篮子”公平,7月25日,由娄星区涟滨街道办事处牵头,联合涟滨市场监督管理所,直插仙人阁农贸市场腹地,以“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的方式,针对水产、卤味、禽肉等易藏“猫腻”的重点摊位,展开了一场电子秤精准度突击检查行动。(执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