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上班,感觉不错、挺满意的。”6月27日,经过为期8天的《人工智能训练师》技能培训、考核测试,来自云南蒙自的学员黄琦凯顺利入职心仪的公司。
“最初参加培训,只是想学一技之长,没想到还能直接找到工作,目前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数据标注,服务于全国各地的企业。”黄琦凯参加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正是昆明市盘龙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创新实施的“点菜式”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之一。
技能测试现场 期俊军 摄
深入企业摸底 按需制定“菜单”
与以往传统的电工、家政、咖啡师等就业培训不同,本次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涵盖了创业培训、婴幼儿发展引导员、民族刺绣、养老护理员和人工智能训练师等,紧贴社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菜单”。
“在开展培训之前,我们就深入企业进行过摸底,相比传统的电工等工种,人工智能训练师等新兴行业人才缺口更大。在精准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后,再制定成‘菜单’,供大家选择,达到人岗匹配的效果。”盘龙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培训工作负责人高欣介绍,通过构建“需求+培训+评价+就业”全链条联动机制,让培训真正从“我能给什么”转向“你需要什么”,赋予劳动者选择权,赋予市场导向力,切实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靶向性和实效性,让劳动者“学有所用、技有所值、业有所依”。
直播培训现场 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盘龙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对外发布了这份“菜单”。培训主要免费针对七类人群,包括: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符合条件的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前2年的高年级学生。
培训“配菜” 打造多元化技能培训矩阵
“菜单”一经公布,前来报名的培训者络绎不绝,短短几天报名人数就达到了500多人,其中,最受欢迎的培训项目是人工智能训练师,大约有140人。此外,养老护理员、网络创业培训等项目也非常受欢迎。
最终参加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的共有51人,从报名的年龄结构来看,年龄最小的20岁,年龄最大的53岁,大多数学员年龄在20-40岁之间。除了盘龙区外,还有来自曲靖、楚雄、红河等地的学员。有的奔着求职就业,也有的希望增长一技之长,为今后的职业道路提供更多选择。
“之前在卫生服务站工作了一年,但是还是感觉很迷茫,看到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培训非常感兴趣,就想着利用AI、大数据等赋能医疗行业,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再添含金量。”“00后”宋羲秉说道,培训班讲师手把手教学,讲得很细致、通俗易懂,非常实用,而且培训合格后还能直接和企业匹配合适的岗位。
培训照片
之前在杭州从事直播运营的刘丰玮2024年选择回到云南,发现云南的直播赛道潜力巨大,希望通过人工智能培训师系统的培训,进一步了解AI数字化如何赋能降本增效,不仅能实现自我技能的提升,而且可以更好地选择就业。
“我们把就业作为培训的第一目标,同时服务行业与产业。通过人岗匹配的‘菜单’设置,吸引培训者主动报名。”高欣提到,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选择上,中心也做了很多功课。
盘龙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通过联动昆明市就业促进会、昆明市长期照护协会、星火源、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企业院校,聚焦技术前沿,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涵盖AI文案创作、视频制作、知识库搭建等内容,提升学员数字技能素养;网络创业班采用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模式,系统传授直播运营、电商营销等实用技能,紧贴企业用人需求,着力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质量。
培训坚持“理论+实践”“课堂+基地”的教学模式,创新“非遗技艺+现代设计+电商营销”复合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培训的实用性、灵活性和前沿性。依托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设民族刺绣班,推动传统技艺与“指尖经济”融合发展。
同时,实行“工作日+周末”分段授课机制,极大地缓解了学员时间冲突的难题,满足学员灵活参训安排,切实做到“想学就能来、有空就能学”的便捷性。截至目前,累计培训204人,学员满意度达98%。
就业“上菜” 搭建政企协同就业网络
在培训过程中,盘龙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严格实施“培训—考核—认证”闭环管理。人工智能培训班51名学员通过理论笔试和项目实操双重考核,全员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证率达100%。民族刺绣班31名学员主动要求延长每日培训学时,精进刺绣非遗技艺,实现“巧手”变“金手”。此外,同步建立培训效果跟踪机制,对学员技能应用情况开展为期3个月的定期回访,确保“培有所得、证有所值”,将技能提升切实转化为职业竞争力与收入改善。
建立“培训结业—岗位推送—跟踪服务”闭环体系,联合昆明市就业促进会举办“训后即聘”专场双选会,通过“面对面推荐”“一对一洽谈”“模拟面试测试”等方式,帮助5名人工智能培训班学员实现现场签约就业,平均薪酬达5000元。
针对网络创业班学员,提供从电商培训、直播基地入驻到创业贷款申请的“一站式”服务,2024年起,与云南星火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共有59名学员成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并签订了意向书。
此外,通过与江西省龙南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正式签署《跨区域劳务协作战略合作协议》,紧扣“人才链”与“产业链”双螺旋耦合的发展脉络,以“政府搭台、市场谱曲、企业领唱”的创新机制,合力打造跨区域劳务协作的生态闭环,首批资源共享已提供优质就业岗位400余个。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杨萍
“第一天上班,感觉不错、挺满意的。”6月27日,经过为期8天的《人工智能训练师》技能培训、考核测试,来自云南蒙自的学员黄琦凯顺利入职心仪的公司。“最初参加培训,只是想学一技之长,没想到还能直接找到工作,目前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数据标注,服务于全国各地的企业。”黄琦凯参加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正是
“老万,今年1—5月,我们实现产值近2亿元,纳税2000万元。”6月22日,监利市红城乡党委书记万曙光收到这样一条微信。发信息的,是湖北中集超纤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超纤”)业务总监王洪杰。万曙光感慨万千:就在去年上半年,中集超纤那块地上,还是一家负债近8亿元、账面余额仅469元的濒临破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