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式”竞争,不可取,没前途。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直指一项重大改革——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直指这一改革的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等。
去年以来,党中央连续部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从去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团审议时明确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
何为“内卷式”竞争?就是违背经济规律,为争夺有限资源,进行低质量、同质化的过度无序竞争。“内卷式”竞争的本质是内耗。
观近年情况,“内卷式”竞争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行业和地方。
从企业行为看,一是打“价格战”,靠低价竞争来“卷”;二是搞“营销战”,不顾服务、品质,只靠花哨宣推来“卷”;三是打“任性牌”,不考虑自身实际,在盲目跟风追逐行业热点中“卷”。
从地方政府行为看,一是用不规范、不公平、非普惠的政策去招商引资,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靠人为制造政策洼地来“卷”;二是不考虑因地制宜,不顾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别人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追风口、铺摊子,靠照葫芦画瓢来“卷”;三是设置或明或暗的市场壁垒,只考虑本地市场、本地企业,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抵触,靠画地为牢来“卷”。
近年来,大家常提到“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成长性很强,在国内外市场上风生水起,推动了全球绿色转型。“新三样”也因此成为投资热点,大量企业、地方涌入相关赛道,产能迅速抬升,利润走低甚至消失,“价格战”也冒了出来。“新三样”的成绩仍然瞩目,但前进中的难题必须解决。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但并非只要沾了“竞争”二字的边,就是好的。有积极有序的良性竞争,也有不正当竞争、违背了市场规律的“内卷式”竞争。后者扭曲市场机制、破坏市场公平、割断市场联系,于微观,形成“劣币驱逐良币”;于中观,破坏行业生态;于宏观,抑制创新活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
“内卷”之痛,本质是转型之痛。
有的企业缺少长期主义,不想、不敢、不会在技术创新上下真功夫,而只考虑“赚快钱”,哪里热就冲向哪里,靠“价格战”等手段争抢市场位置,不积极谋求发展增量,只在有限存量里打转转。在转型升级之际,放弃了创新发展,选择了竭泽而渔之路。
有的地方缺少对“因地制宜”的深刻理解,既没有认清潮流,也没有认清自己,盲目上项目,搞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之际,放弃了融入全局的发展,选择了以邻为壑之路。
转型不易。有痛,就一起找准病因、治病纠偏。“内卷式”竞争,表现复杂、成因复杂,必然要施以综合整治。
党中央作出的破除“内卷式”竞争的部署,锚定突出问题,牢牢抓住了统筹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这个关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所部署的诸多重大改革,正在加紧推进。今年初,《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正式发布;4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国务院部署当前要集中力量抓好的重点事项,“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位列前茅。
企业、地方也在积极响应。中汽协5月份发出相关倡议后,一些汽车企业已拿出叫停“限时一口价”、主动上调售价等动作。一些地方在谋划“十五五”之际,正有针对性地梳理自己的所长所短,力求在产业布局上落实好“因地制宜”的要求。
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围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出了“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目标指向更加清晰。会议所强调的若干重点难点,既涉及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局,也都与破除“内卷式”竞争相关。特别是强调“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点到要害。
破除“内卷式”竞争的过程,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克服转型之“痛”,开创转型新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内卷式”竞争,不可取,没前途。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直指一项重大改革——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更直指这一改革的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等。去年以来,党中央连续部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从去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7月5日,江西省长叶建春在会昌和寻乌两县调研督导水污染防治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统筹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和高标准保护,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动真碰硬抓好水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标本兼治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巩固江西生态环境“优等生”地位。黄喜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