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之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评估生态产品价值
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经济活动和其他人类活动提供且被使用的货物和服务贡献,可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产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指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由政府和市场通过合理的路径和方式,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制度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就是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打通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通道,真正让绿水青山释放财富效应。
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条件,在此前提下,把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促进优质生态产品持续供给提供科学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等不可被视为天然的生态产品,而是“自然资本”物质载体。生态产品彰显自然资本与劳动价值的辩证统一。因此,量化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贡献,将“无价”的生态系统各类产出“有价化”,要把生态产品纳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链条进行科学评估。
生态产品价值评估要以科学核算为技术支撑、以制度原则为规范保障。从技术上看,应统筹科学核算与价值伦理的双重维度。一方面,以标准统一促进价值显化。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通过量化供给、调节、文化三类服务价值,建立自然资本货币化表达,助力绿水青山合理“定价”。另一方面,以劳动嵌入校正定价偏差。劳动价值法聚焦自然资本社会再生产属性,通过还原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劳动投入,揭示生态产品蕴含的人类劳动凝结过程。从原则上看,要锚定“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平衡生态正义与经济效率,推动自然资本增值转化为普惠发展红利。一方面,制度设计锚定公共价值坐标,以全民共有属性突破经济理性桎梏,建立覆盖代际补偿、区域均衡的评估框架,量化生态修复社会成本与民生福祉隐性收益。另一方面,优化利益分配机制,通过生态补偿横向支付、产权收益共享等创新,打破“开发-受益”市场惯性,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协同治理网络。
总之,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要进一步探索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础数据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化,并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在政府决策和绩效考核评价、生态保护补偿、经营开发融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的应用。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市场化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核心引擎,它可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生态产品资源最优化配置,推动生态产品实现价值最大化。立足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成果,锚定市场化交易方向,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充分考虑不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经济补偿、绩效考核和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
具体来看,市场价格机制能够推动减排技术创新,但资本的逐利倾向易将碳汇等生态权益转化为私有利益,进而削弱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这反映了效率性与公共性的冲突;市场提升微观效率,却无法遏制跨域污染转嫁,易导致生态治理成本社会化。这就需要以政府有为推动市场有效,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结合。比如,政府统筹生态权益,以制度刚性约束资本逻辑,既释放市场活力,又框定资本边界,像上海崇明生态岛划定开发强度红线,确保市场交易与自然修复力匹配。又如,建立跨区域生态资源交易体系,破解生态保护的正外部性难题,纵向以财政定向支持生态功能区建设,横向通过跨区域协同机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生态价值公平再分配。再如,新安江流域通过“水质对赌协议”实现上下游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破解“公地悲剧”困局。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完成价值跃升又守住生态底线,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总之,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双向发力,以政府筑牢生态底线,以市场激活效率活力,真正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优质生态产品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考核、绿色金融服务、绿色消费等多样化机制,构建包含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在内的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并设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形成协同推进的整体合力。各地根据自身生态禀赋和发展条件,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努力破解难题,丰富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比如,上海浦东森兰湖通过产权分置模式,企业以经营权质押融资反哺生态修复,形成“保护-交易-再生产”闭环;浦东新区依托生态产品交易平台,锚定碳汇基准价,确保生态产品交易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上海青浦区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观转化为刚性准入标准,划定生态红线,实施湿地修复等工程,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等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未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融入社会再生产循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创新生态产品劳动价值实现形式、构建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加强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精准发力,打通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路径,从而有效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真正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利益导向机制,更好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之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再次强调“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
近日,美国政府与哈佛大学之间的持续较量迎来新高潮——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即日起取消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和学者,且该校现有的国际学生和学者必须转学,否则将无法维持其合法身份。对此哈佛大学回应称,政府这一举动“违法”,已就美国政府相关禁令提起诉讼。仅数小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