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八一宣言》发表和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9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这一科学论断是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贡献的高度评价和深刻总结。回望那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奇迹般地将当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暗弱中国,凝聚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血肉长城,彻底扭转了正义与邪恶的力量对比,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旗帜一经树立,便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功将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意志和行动熔铸一体,并激发了蕴藏在亿万人民之中的无穷伟力,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力量基础。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曾经兵戎相见的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同筑起抗击日寇的钢铁长城。这并非简单的共同抗日,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指挥的正面战场协力合作,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大规模阻击日军,连续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会战;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义无反顾挺进抗日前线,积极开展对日作战,继而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开辟了独当一面的敌后战场。1937年9月,为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的防御作战,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巧妙利用地形设伏,一举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接着,八路军三个师在日军侧后广泛出击,破路、断桥、袭扰,有力牵制了日军兵力,为国民党军赢得了宝贵时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领域的生动体现,它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使侵略者陷入了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战略困境,创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等中间势力的爱国热忱被空前激发,其政治立场从摇摆不定逐步转向坚定抗战,逐渐凝聚为民族救亡的重要力量,最终汇入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时代洪流。实业家胡厥文等动员上海机器工厂克服万难内迁,在后方重建生产,为抗战前线提供了物资供应的重要保障。开明绅士刘少白创办兴县农民银行,为发展根据地经济、解决军需民用、巩固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邓宝珊等地方实力派既坚决抗日、捍卫民族尊严,又坚持国共合作、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盛赞其“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功将不同主张的政治力量团结在一起,既促成了政治合作,又强化了国家认同,更铸就了共同抗战的铜墙铁壁。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毁家纾难,使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单纯的军事抗战转变为全民族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为了阻止日寇进军,忍痛亲手炸毁了自己呕心沥血建成的钱塘江大桥,并留下诗句“国破愈觉山河美,毁桥为的保江山”。广大文艺界人士以笔为枪,以歌为号,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蕴含着民族魂魄的优秀作品,铸就了支撑民族脊梁的精神长城。广大少数民族同胞与汉族同胞一道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东北抗日联军、冀中回民支队、蒙旗独立旅、琼崖人民抗日游击独立纵队等共产党领导的各民族组成的抗日武装英勇善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英雄旗帜。广大宗教界人士挺身而出,救治伤兵,收容难民。海外华侨华人始终心系桑梓,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3200余名南侨机工毅然回国,在被称为“死亡公路”的滇缅公路上,为抗战筑起一条“不沉的补给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无穷伟力彻底激发并汇聚起来,形成了一幅前后方军民紧密配合,国内外同胞遥相呼应,亿万民众共挽危亡的爱国主义生动画卷。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策划:盛玮 审核:李艳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八一宣言》发表和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9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
图为观众在武汉博物馆参观“为抗战吹响号角——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展。 本报记者 汤广花 摄本报讯(记者汤广花)“为抗战吹响号角——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展近日在武汉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武汉博物馆联合推出,全面反映抗战文化对凝聚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中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