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观众在武汉博物馆参观“为抗战吹响号角——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展。 本报记者 汤广花 摄
本报讯(记者汤广花)“为抗战吹响号角——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展近日在武汉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武汉博物馆联合推出,全面反映抗战文化对凝聚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武汉博物馆看到,该展览开篇,便引用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5月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抗战文化的重要性,“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就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展览分为“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抗战文化”“以文艺为刀枪吹响抗战号角”“领导文化抗战凝聚民族精神”三部分,展出珍贵历史图片130余幅,《论持久战》、鲁迅艺术学院、左翼文化同盟、延安文艺座谈会、《义勇军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相关珍贵史料均作重点展示。展览将持续到8月底。
记者在展厅看到,展览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向观众生动讲述抗战文化故事。“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这是《新华日报》发刊词中的一句话。观众在展览中可以看到《新中华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救亡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利用舆论喉舌为抗日战争鼓与呼;抗战话剧、抗战诗歌、抗战电影等记录民族苦难、发出民众心声;诗人艾青、作家丁玲等文艺工作者及其创作的作品,真实反映抗战时期的战斗与生活。例如,1942年延安电影团开始摄制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边区军民亲切地称它为《南泥湾》,影片讲述了359旅向满目荒凉的南泥湾进军,战士们风餐露宿,最后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江南。
即将升入初中的陈莹悦从湖北黄冈来武汉研学,特意来武汉博物馆观展,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爱阅读和画画,对展览中的戏剧、电影、漫画都比较感兴趣。已经退休的武汉市民王军带孙子在“孩子剧团”前驻足观看,他说:“这些难民收容所中的孩子,用歌声和戏剧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对今天的孩子很有教育意义。”
辞别石鼓书院的千年战鼓与三江壮阔,少年团顺湘江而下,直抵衡阳苍翠之间的东洲岛上。在这里,古老文脉借数字科技涅槃重生,少年们将探秘古人为纪念王夫之先生所建的船山书院。当沉寂百年的思想殿堂,被数字光影重新点亮,当船山先生的哲思精魂,借AI跨越时空荡出回响,《少年书院行》第十三期研学终章就此应约而至。在“
图为观众在武汉博物馆参观“为抗战吹响号角——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展。 本报记者 汤广花 摄本报讯(记者汤广花)“为抗战吹响号角——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文化”展近日在武汉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武汉博物馆联合推出,全面反映抗战文化对凝聚民族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中国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