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肃南县红湾寺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创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高品质互嵌式社区,打造“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7个,成立“六色”“580”“七彩”“赛罕梅朵”等志愿服务队5支,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3000人次。
民警深入社区宣传反诈知识。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安峰 摄
织密党建经纬线 基层治理焕新颜
不久前,在红湾寺镇裕兴社区的“板凳议事会”上,居民以拉家常的方式化解了供暖不畅、地坪开裂等难题,10余件民生实事在茶香笑语间得以落实。
基层党组织如同经络,串联起基层治理的万千气象。红湾寺镇全面推行“大党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一键式响应”机制,围绕“一社一品”探索打造“幸福红湾·隆情和畅”“党建引领石榴红·邻里互嵌共筑梦”“党群同心·石榴花开”3个党建品牌,持续推进“1254”(一组两会、“五治”融合、四级议事)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让“红色”触角延伸至社区末梢。
红湾寺镇依托“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1所3站、睦邻之家、非遗工坊、七彩小屋等阵地,让网络防诈、政策宣讲、纠纷调解、民生代办等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每一处街巷院落。
架起共融连心桥 民生服务显温情
民生服务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走进“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就业援助、法律护航、健康义诊等活动全面开展,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发民族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37种,开展“直播带货”48场次。
红湾寺镇积极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探索实施“社区+企业+社区合伙人”发展模式,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服务精准、渠道多元、方便快捷的求职平台,通过劳务输出实现民族团结与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融合双推进,让“互嵌式”生活再升级。
同时,“七彩”“赛罕梅朵”等志愿服务队开展30余次帮扶活动,将党的各类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以实际行动回应各族群众的热切期盼。
绽放文化幸福花 美美与共谱新篇
文化交融的甘露滋养着民族团结的参天大树,各族儿女携手浇灌的赤诚之心让这棵大树结出繁荣进步的累累硕果,让守望相助的根系深植红湾大地。
在锣鼓喧天的民俗活动表演中,汉族与裕固族小伙子共舞祥龙;在隆畅社区的“石榴工坊”里,蒙古族奶奶手把手给藏族妇女传授刺绣技艺……近年来,红湾寺镇组织开展“民族团结·石榴花开”“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惠民主题活动50余场,吸引上万人次参与,实现各族群众互嵌共乐、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大融合”。
共居开放新家园 互嵌发展增情谊
红湾寺镇有20多个不同的民族,辖区91栋开放式无围墙楼院,各民族交错而居,“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吃一桌饭、同过一个节”的共生传统代代延续。
基于这一现实,红湾寺镇统筹城镇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通过打造“15分钟居民生活圈”,融合构建起集生活、居住、工作、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空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居住生活模式。
如今,红湾寺镇正以互嵌式社区建设为笔,饱蘸民族团结之墨,书写着新时代发展答卷。当阳光洒向祁连山,红湾大地上的各族群众正心相连、手相牵,共同创造幸福美好未来。(新甘肃·甘肃法治报通讯员 安峰 范思琪)
来源:甘肃法治报
近日,省财政厅通过“民生保障、直接补贴、政策引导”,多措并举惠民生、促消费、强支撑,为我省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在惠民生强化保障方面积极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一次性求职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着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延续实施失业保险阶段性降费率、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等一揽子措施,引导鼓励企
近年来,肃南县红湾寺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创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高品质互嵌式社区,打造“红石榴”暖阳幸福驿站7个,成立“六色”“580”“七彩”“赛罕梅朵”等志愿服务队5支,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3000人次。民警深入社区宣传反诈知识。新甘肃·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