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上午,哈尔滨市首届公益性生态集体安葬活动在皇山公墓庄重举行。苍松翠柏间,30位逝者在亲人的依依惜别间回归自然,生命之美在绿水青山间延续。
当日,集体安葬仪式现场肃穆而温情,在默哀与祭文诵读后,部分逝者家属代表分享了选择生态葬的初衷和对绿色安葬方式的理解和感悟,“让亲人化作春泥滋养花草,是对生命最温柔的致敬,也是对自然最善意的回馈。”随后,哈市民政部门为逝者家属颁发了生态安葬纪念证书。18户60位逝者家属在礼宾员的引导下,来到“生命蝶花”花坛葬落葬区。
敬献花篮、祭文追思、鞠躬致礼,简单而又庄重的祭祀礼仪后,逝者家属们亲手将装有逝亲骨灰的白色可降解骨灰罐安放在墓穴内,撒放草种花瓣,覆盖“福荫土”,摆放花环,让亲人在花香中“入土为安”,完成“融身大地,回归自然”的心愿,从此与苍郁绿树相依,与鲜花黑土为伴。
市民黄书将妈妈、婆婆和姐姐安葬于此,她表示,在仪式中自己体悟到生命的尊严与温暖,这种不留骨灰、不设墓地、不立墓碑的生态安葬令逝者回归自然,既彰显了对逝者的尊重,又凸显了绿色环保的理念,在追怀故人的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存下一片绿水青山。
近年来,哈尔滨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方便群众参与的公益性生态安葬方式。从2009年起,哈市首次在大连举办第一次海葬活动以来,16年里已举办了48次海葬活动,安葬逝者骨灰3450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较高评价。此次推出的公益生态花坛葬全程免收费用,是哈市推进殡葬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
此外,在哈尔滨市首届公益性生态集体安葬活动仪式上,哈市还推出了新的环保追思新方式。据皇山公墓负责人介绍,这次安葬活动上采用的所有物品均环保可降解,其中,特别创新推出了三大生态追思载体:种子纪念卡——嵌有花卉种子的可降解纸卡,让思念在泥土中生根发芽;环保降解罐——采用天然陶土精心制作而成,埋入土壤里,通常在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即可完全降解,完成对逝者“入土为安”的心愿;追思风铃和祈福牌——悬挂写满寄语的生态风铃和祈福牌,以清音寄托哀思。
安葬仪式结束后,参加活动的家属被告知,胸前佩戴的号码牌和骨灰罐上指示牌均是种子纪念卡。活动结束后,家属可以将其带回家,置于湿润的土壤中,保持足够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便能生根发芽,绽放出绿意盎然的生机,延续绿色的希望。活动仪式上的祭思卡、纸扇、纸杯以及祈福牌、风铃等诸多物品,也都一一体现了可降解、回收和循环使用的生态环保理念。
14日上午,哈尔滨市首届公益性生态集体安葬活动在皇山公墓庄重举行。苍松翠柏间,30位逝者在亲人的依依惜别间回归自然,生命之美在绿水青山间延续。当日,集体安葬仪式现场肃穆而温情,在默哀与祭文诵读后,部分逝者家属代表分享了选择生态葬的初衷和对绿色安葬方式的理解和感悟,“让亲人化作春泥滋养花草,是对生命最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立秋时节,牙克石林场种植的木耳迎来丰收季,前来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菌棚里的菌棒上,黑木耳簇生如墨,白木耳晶莹似雪,金木耳则光耀夺目,各色木耳不仅成为了人们喜爱的珍馐美味,更成为了闪亮的“生态名片”。走进牙克石林场的木耳种植基地,一排排菌棒在林下整齐排列,一朵朵饱满的木耳从菌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