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听闻委员们汇报“传统文化进校园”情况后,习近平总书记与委员们深入交流时强调:“小学、中学甚至是幼儿园,会在人的一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5月18日,我们迎来国际博物馆日。本期特别邀请委员和读者一起,从“博物馆进校园”看教育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基础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在数字化教育浪潮席卷而来的当下,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这一命题,全国政协委员,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洪伟有自己的思考:“教育工作者需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更多创新且高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等手段,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突破时空限制,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通往传统文化宝库的新窗口。”
把博物馆“搬”到学生身边
“教育要给孩子打开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关键是要构建多元立体的学习资源网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触、可感、可思、可用。”洪伟一语中的,指出史家胡同小学在系列创新实践中坚守的核心要义。据洪伟介绍,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史家胡同小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为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打破边界、融合育人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特色教育之路。
时间轴拨回到2012年,那一年,史家胡同小学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开了合作,并共同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悟课程”(以下简称“博悟课程”),2018年“博悟课程”还荣获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而随着教育生态的迭代发展,如今,“博悟课程”更是实现了从1.0到4.0的系统性升级。
“课程1.0版本‘漫步国博’系列课程,主要是突破传统课堂的空间局限,将教学场景迁移至博物馆。让学生们置身于文物之中,直面历史的真实印记。课程遵循‘工具性→功能性→工艺性→文化性’的学习脉络,从文物的基础用途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0版本‘博悟之旅’系列课程则逆向而行,把博物馆资源引入校园,实现‘博悟课程’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让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落地生根。到了3.0版本,亲子研学系列课程应运而生,我们以亲子共同参与的形式,构建起同向同行的家校共育模式,让家长也成为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上的重要伙伴,实现家校教育的同频共振。”洪伟细致地介绍着“博悟课程”的迭代过往。
“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中,教学实践创新与课程资源建设都需要协同调整。”洪伟介绍,在课程推进过程中,史家胡同小学还研发了《“写给孩子的传统文化”——博悟之旅》《博悟之旅——亲子研学中的传统文化》等系列丛书,为学生提供了更系统、更全面的学习资料,使传统文化教育有“形”可依、有“章”可循。
“文物是没有学科边界的综合体。一件商代青铜器,既是化学合金的实证,又是数学几何的载体,更是礼乐文明的象征。我们要让文物背后的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新光彩,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能被学生充分理解和喜爱。”洪伟表示。
据洪伟介绍,随着“博悟课程”的跨学科创新实践,如今该课程共涵盖了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多门学科,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在编写教材时,学校不仅邀请博物馆工作人员及相关文物专家参与,而且要求每个主题都必须有3个以上不同学科的教师加入。我们期待,通过这种跨学科的课程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孤立地看待各学科知识,而是学会将其融会贯通,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除了打破学科边界,史家胡同小学还致力于借助“博悟课程”打破办学边界。“我们也期望能让学生在更加鲜活广阔的生活场域中获取更多知识。”洪伟介绍,为进一步打破馆校之间的边界,“博悟课程”专门实行了“双师制”授课制度。“博物馆教师在展厅内,以引导学生寻找、发现、探究文物奥秘为教学重点;学校教师则在课堂上,对展厅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与拓展,并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两段教学紧密衔接、相辅相成,形成了‘馆校联动、优势互补’的教育合力。”
数字化背景下的新探索
“同学们请看,这件太阳神鸟金箔的图案中蕴含着怎样的数学奥秘?”在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博悟课程”上,教师轻点每个教室安装的“数字博悟”校本课程数字终端,一件精美的商周时期金饰文物立即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随着指尖的滑动旋转,文物上的等分圆、对称轴等几何特征清晰展现,孩子们惊叹连连。
如此生动的教学实践是如何得以落地的?一切还要从2020年春天说起。当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线下博物馆研学按下暂停键。但对于史家胡同小学的“博悟课程”来说,却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其实在课程发展到3.0版本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研究——如何实现让‘博悟课程’从‘供给端’拓展知识来源的同时,更方便学生从‘接收端’获取知识这一新命题。我们必须让文物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真正走进日常课堂。”在课程改革必须紧贴时代背景的理念指导下,史家胡同小学开始搭建“数字博悟”校本课程数字平台。并在该平台上将博物馆里的文物进行数字化、可视化呈现,构建了基于网络环境的云端博物馆资源教学系统。由此,“博悟课程”进入了4.0时代。
洪伟表示,将优质教育资源转为数字化资源后,课程的可复制性和易传播性大大增强了。“以前带学生去博物馆,隔着玻璃柜看文物,现在通过数字技术,孩子们甚至可以‘拿’在手里把玩研究。而且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也变得更加方便。”
“更重要的是,‘数字博悟’不仅改变了文物资源的呈现方式,更重构了教与学的过程。”洪伟表示,学校在课程创新的过程中,还提出‘博—晤—悟’的新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使学生首先基于文物资源背后的丰富信息进行价值认知,然后在多样的课堂活动中与文物进行‘会晤’与对话,获得真实的‘价值体验’,进而在体悟、感悟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实现指向行动自觉的‘价值养成’。”
如今,随着实践的深入,“数字博悟”课程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2021年9月,该课程作为课后服务特色项目全面铺开,目前已成为全校1500余名学生参与度最高的课后课程。
与此同时,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创新成果正在惠及更多地区。“西安高新区、广西南宁多所学校都基于‘博悟课程’的育人理念,联合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各自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形成了‘一脉多元’的发展与创新样态。”
“教育数字化绝不是简单地把纸质教材变成电子课件、把黑板换成智能屏幕这样的‘物理替代’。”洪伟语气坚定地继续说道:“这是一场触及教育本质的深刻变革,是要重构‘教与学’的底层逻辑。借助‘博悟课程’体系我们做了初步探索,未来我们还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教育资源、教学模式与育人目标的系统性重塑。”
夕阳西下,史家胡同小学的社团活动室依然热闹非凡。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数字技术“拆解”汉代的“长信宫灯”,探究2000年前古人的节能环保“黑科技”,并理解当今社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屏幕上,孩子们的指尖仿佛连通了过去与未来。而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之路,也正如同这件重获新生的文物一样,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记者:朱英杰
文字编辑:朱英杰
新媒体编辑:叶瑶楷(实习)
审核:李木元
编者按:2025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听闻委员们汇报“传统文化进校园”情况后,习近平总书记与委员们深入交流时强调:“小学、中学甚至是幼儿园,会在人的一生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从娃娃抓起。”5月18日,我们迎来国际博物馆日。本期特别邀请委员和读者一起,从
国际博物馆日,福州掀起文博热潮千年唐韵连山海 双城丝路启华章文化因城市而兴,城市因文化而盛。18日,“唐风宋韵 千年回响”福州市博物馆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盛大举行。此次活动由福州市文物局主办,福州市博物馆、福州日报社和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共同承办,以“唐风宋韵”为主题,通过联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