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真实工程款债权,却偏要自导自演“讨薪大戏”,两次虚构农民工工资债务,企图用“假官司”套现。近日,习水县一男子因虚假诉讼罪被判刑10个月。
工程款变“工资债”:精心设计的讨薪陷阱
2022年2月,承包建筑项目的牟某某本可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工程款,却动起了歪脑筋。为偿还欠袁某某的5万元债务,他竟与对方合谋伪造出18.2万元的“劳动报酬欠条”,将普通债权包装成农民工工资。两人凭借虚假证据起诉至法院,成功通过民事调解书从被冻结的公司账户中划走34328元。
尝到甜头的牟某某在2023年2月再度“加戏”。这次他拉上前妻黄某某,虚构13.2万元“劳务债务”,用同样手法套取执行款24879元。法庭上,这对昔日夫妻默契配合,却不知早已被转账记录、工程结算单等铁证戳穿谎言。
偷换概念:利用“劳动报酬优先受偿”作案
“他精准利用了司法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办案检察官指出,劳动报酬债权在清偿顺序中享有优先权,牟某某正是借此将普通工程款“偷换概念”,企图挤占其他债权人份额。两起案件中,他特意选择年末起诉,利用春节前“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的绿色通道,企图加快执行进度。
更令人咋舌的是,为让虚假诉讼更逼真,牟某某甚至伪造了考勤表、工资发放记录,并让“假民工”袁某某在庭审中声情并茂陈述“被欠薪经历”。这些细节一度让案件显得真实可信,直到检察机关通过资金流水追踪发现:所谓的“工资款”竟在到账当日就转回了牟某某账户。
从民事调解到刑事判决:一纸伪证代价几何?
2024年12月,习水县法院的刑事判决书为这场闹剧画上句号。尽管牟某某辩解“只是想要回自己的钱”,但其行为已严重干扰司法秩序。最终,袁某某、黄某某因情节较轻获相对不起诉,而主谋牟某某则面临十个月铁窗生涯,并处罚金2000元。此前通过虚假诉讼获得的59207元,已被全部追缴。
“维权决不能变成违法投机!”检察官特别提醒,随着司法机关对虚假诉讼打击力度升级,AI证据校验、资金穿透式审查等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任何伪造证据、虚构债务的行为都将无所遁形。
全媒记者:陈义鹏
通讯员:袁继承 任瑶
手握真实工程款债权,却偏要自导自演“讨薪大戏”,两次虚构农民工工资债务,企图用“假官司”套现。近日,习水县一男子因虚假诉讼罪被判刑10个月。工程款变“工资债”:精心设计的讨薪陷阱2022年2月,承包建筑项目的牟某某本可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工程款,却动起了歪脑筋。为偿还欠袁某某的5万元债务,他竟与对方合谋
这里是《21健讯Daily》,欢迎与21世纪经济报道新健康团队共同关注医药健康行业最新事件!政策动向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加强对托育服务的投入保障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至2027年全国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目标到2027年底,托育服务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