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5月23日电 又一年毕业季来临。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新兴行业崛起,传统行业转型,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扎实的专业能力,也需跨界融合的创新思维。
面对变革的时代,值此毕业季之际,新华网文化产业研究院、自如海燕计划共同邀请到中国可信计算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昌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景瑞,三位分别深耕于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及宇宙航天领域的科研专家,向2025届毕业生送出一份特殊的“毕业寄语”。
“敢做引领者,甘当实干家”—— 沈昌祥 中国可信计算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作为我国信息工程与计算机安全领域的奠基式人物,沈昌祥教授为我国的信息安全保密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开创了中国机要密码工作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里程。“希望每一位2025年即将毕业的同学们,要敢于当引领者,也要甘当实干家。”沈昌祥从自身经历出发,鼓励毕业生群体要敢于引领,在专业领域勤于创新。
“我与网络安全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与我的伙伴们一起,在数字世界里一步一步打造出我们安全可信的数字钢铁长城。”在网络安全领域潜心钻研数十载,沈昌祥的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深知以毕业生群体为代表的城市青年,在成长中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科研人员是选出来的、试出来的、熬出来的,青年人的成长亦然。”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你们在事业上‘大闹天宫’的开始”—— 孙茂松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作为和人工智能打了三十年交道的科研工作者,孙茂松教授领衔汉语自动分词等课题研究,对我国人工智能深度学习、AIGC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看来,这一届毕业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是真正的AI原生代。但越在热潮中,越要保持清醒。
他寄语毕业生们:“AI不是魔术,它像数字长城,需要一砖一瓦的构建;也像孩童学步,从跌倒中积累智能。”更重要的是,“要走出第一步。”孙教授也提醒年轻人,真正的“神助”,来自于眼里的光,心里的梦。唯有脚踏实地积累,方能实现技术价值的真正落地。
“起点在哪儿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的目光有多远”——张景瑞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传统神话中的“天宫”,到寰宇之上的中国空间站,我国宇宙航天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的背后,是张景瑞教授等科研人员的潜心耕耘。多年以来,张景瑞教授深耕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方向研究,凝练出“灵敏航天器快速姿态机动控制”新方向。结合自身的经历,她认为“勇敢的开始”比起点在哪更重要,“当年孙悟空离开花果山时,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齐天大圣。”中国的宇宙航天事业,也是在一次次尝试中走到今天。张教授祝福今年的毕业生们,“愿你们既有闹天宫的胆识,也有守桃园的耐心;既能单枪匹马闯难关,更懂万众一心赴星河。”
2025届毕业生站在历史的特殊节点:他们是“Z世代”的尾声,也是AI原生代的开端。沈昌祥教授的“数字长城”、孙茂松教授的“AI取经路”、张景瑞教授的“航天远征”,无不指向同一内核——在变革时代,专业是立足之本,梦想是动力之源,而社会支持则是启航之翼。
回归现实,毕业生们最迫切的需求往往很具体:第一份工作在哪里?第一个“家”在哪里?
有数据显示,超90%毕业生需要靠租房解决初出校园的居住问题,租房压力是毕业生群体最担忧的方面之一。对此,各方都做出了不少努力。在毕业季各地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中,多数都有与“住”相关的侧重扶持,为毕业生群体做好进入社会的初步承接。如上海市规定应届毕业生在毕业两年内,均可凭毕业证申请保租房,武汉、青岛等市区也面向毕业生群体推出租金折扣、免租金住宿保障政策等。
除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市场化主体的助力。在相关号召下,各地主要房地产经纪机构、住房租赁企业,以及自持类开发企业等,纷纷推出毕业生租房举措。以专业住房租赁机构自如为例,其连续13年推出名为“海燕计划”的租房专项支持,以“房租月付、0押金、1000元安家基金、最低0元搬家”等各项举措,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租房支持,迄今已有超5000所海内外高校,450万毕业生参与,累计减免押金超13亿元。
希望这份来自科研人的“人生算法”,能够成为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让2025届的毕业生们“毕业自如,如有‘神助’”;而真正的“神助”,不仅是来自政策端、市场端对于毕业生提供的各种扶持举措,更是毕业生面向未来,“眼里的光、心里的梦”。(中新经纬APP)
5月22日,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暨第六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以下简称“GAIE”)在福田开幕。展会涵盖智能终端展区、机器人与人机互动展区等五大展区,GAIE以“智联万物·端启未来”为主题,为期三天,超1000件AI终端产品及前沿技术亮相。汉王科技总裁朱德永据悉,在“具身智能创新实践论坛”上
中国日报网5月23日电 随着中国在产品竞争力的跃升,中国品牌对外国消费者的吸引力正逐渐增强。对于外国消费者而言,中国产品不仅品种多样,而且性价比极高。电商“海外包邮区”的不断扩大和离境退税政策的优化升级也让“中国购”越来越有吸引力。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斯蒂芬妮表示,她的第一次上海之行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